2018-08-15 14:47:19 来源:
近一段时间,伴随着见仁见智的争议,拼多多彻底火了。拼多多的崛起,让苦于流量枯竭的电商巨头们看到新入口。日前,苏宁宣布推出“拼购”平台,并打造“正品拼购联盟”。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和支付宝则联手推出“拼团”,每天在9点、14点、19点三个时段开抢。(8月14日《新华日报》)
模仿是认可,跟随是潮流。当拼团消费从“乡村专属”的刻板成见中渐成电商时髦风习的时候,是时候来重审“经济适用型消费”的滚滚大势了。
有几个大背景,足以用来对拼团式消费的火爆释疑:一是“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悄然走红网络,连篇的网络爆文开始对“超前消费”做出反思与反省;二是《人民日报》在谈及“校园贷”“裸条借贷”“套路贷”的时候,史无前例地提及一个观点,“大学生‘超前消费’要慎重”。至于相关数据,更是比比皆是。比如《2017年轻人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年轻人办理信用卡的比率超过76%,且超前的信用消费已被大部分中高收入年轻人所接受。经济学者在分析当下的债务风险的时候,已经开始解构“透支消费”等消费观念的偏执与异化。
没错,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不仅不能“要什么自行车”,更要精打细算把日子过活。农村如此,城市亦然;低收入群体如此,中高收入群体亦然;低端市场如此,中高端市场亦然……说白了,都在一条船上,不说节约型社会建设,就谈柴米油盐开支,是时候把价廉物美的旗帜扛起来了。理解了这些个大背景,就能理解拼多多等拼团式消费的崛起与扩张,就能理解动辄几十万拼单量的车载香薰等商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少数人标签化的低端APP之上。是啊,农村人、小集镇人喜欢价廉物美,但是,北上广深消费者口袋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算没有各种各样的“拼团”“拼购”,也一定有另一种抱团消费的方式,整合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为价廉物美的商品辟出绿色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两个认知需要纠偏:第一,电商带来乡村消费的升级,不能简单对应成价格上的升降关系。降价了就是“降级”、卖贵了就是“升级”,市场果真如此机械而教条吗?第二,经济适用型消费不仅在线上呈现出创新APP的发展,线下也有诸多消费场景的呈现。如果把价廉物美都踢进“消费鄙视链”的范畴,鼓动的就是一种市侩而虚荣的消费情绪。对于非高净值人群来说,消费就像娶媳妇儿,“会过日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还没有发展到现代化强国的程度,“经济适用型消费”早就该老话重提了。
当然,有人难免担心“经济适用型消费”会否伤及内需提振的核心动力。这担心多少是个伪命题。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价廉物美的销售,未必不赚钱;高端奢侈品,年年还在烧货呢。单价和总量,是辩证统一的。就像苹果手机,很高端;国内组装利润,很低端——可是体量庞大了,也是笔大生意。量力而行的消费,不等于消费市场不火爆;经济实惠的拼团,也没必要挖苦打击。
一句话,谁让消费者买到更实惠的好货,市场就该给其“双击666”。至于“经济适用型消费”的返场,无论对于管控风险或改良结构来说,起码眼下都是好事一桩。